| 生物学危害 | 生物污染 | 产品没有消毒/灭菌或消毒/灭菌没有达到标准。 | 
		
			| 生物相容性 | 生产引入的外来有害物质没有被有效去除;环氧乙烷残留量超标。 产品细胞毒性 2级。
 生物相容性不好的产品会引起电极附着的皮肤表面瘙痒、红肿、或起泡;即使生物相容性在规定的范围内的产品,也会引起部分患者的皮肤症状。
 | 
		
			| 与医疗器械使用有关的危害 | 不适当的操作说明 | 与心电图采集设备连接器不匹配。 | 
		
			| 包装破损。 | 
		
			| 对非无菌产品使用前未进行消毒/灭菌说明。 | 
		
			| 心电电极使用时未与人体粘贴可靠。 | 
		
			| 由未经培训的人员使用 | 对心电电极使用方法不熟悉。 | 
		
			| 信息危害 | 不适当的标记 | 心电电极外部标记不全面、标记不正确或不能够清楚易认,以及标记不能够永久贴牢。 | 
		
			| 不完整的说明书 | 医疗器械产品注册代理说明书中对产品预期用途、禁忌症、副作用等描述不规范、不完整,导致心电电极的非预期或超范围使用。 一次性使用心电电极粘贴的皮肤应无损伤、无疤痕;在粘贴满24小时必须更换。若贴在损伤皮肤上,可能会导致感染;粘贴于疤痕上不利于心电信号的传输。心电电极粘贴超过24小时,可能会带来皮肤瘙痒、红肿等风险。
 | 
		
			| 不适当的操作说明 | 心电电极安置位置不正确。 | 
		
			| 人机工程 | 复杂的控制系统 | 不同心电电极可能有颜色区分其安置位置,标示不清,导致不适当的操作,不能满足预期要求。 | 
		
			| 功能失效 老化
 | 电极寿命终止 | 心电电极使用寿命规定不明确,电极主要元件失效可能导致产品失控给患者造成危害。 | 
		
			| 储存、运输不当 | 运输、储存环境条件规定不明确,或未按规定条件运输储存,可能导致心电电极损坏或不能正常工作。 | 
		
			| 功能缺失 | 抗除颤,在病人进行除颤时,一次性心电电极的Ag-AgCl涂层熔断,电极毁坏;心电信号无法传输至设备。 | 
		
			| 环境危害 | 废物处置 | 使用过的心电电极任意丢弃。 | 
		
			| 不适当的能量供应 | 带强电导体与心电电极连接,造成人体触电。 |